?
欄目:留學生落戶上海咨詢 人氣:0 日期:2019-08-11
免費提供最新落戶政策及一對一落戶上海方案
留學生/應屆生/非婚子女 落戶上海咨詢
經濟研究所西方經濟學研究室主任韓漢君感到,“現在忙多了,想做調研的計劃很多、想寫的東西很多,但忙并快樂著”。在他看來,當今社會信息爆炸,社會科學研究面對信息海量、形勢瞬息萬變,必須改變傳統研究模式,建立新型研究模式。新聞研究所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王蔚則用兩個“大事”來形容這次改革,即關系院戰略發展的“大事”,關系每位科研人員職業發展的“大事”。在她眼中,人事改革有助于讓科研機構“去行政化”,形成“以科研為導向”的發展道路。
在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于信匯眼中,初顯的改革成效至少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推動了制約智庫建設老大難問題的解決,人才生產力得到釋放;二是人才梯形得以完善,補上50歲左右的骨干人才缺乏的“短板”,也讓大批年輕人才得到更多鍛煉,為社科院中長期發展奠定人才基礎;三是科研人員更富活力,有影響力的智庫成果和標志性的學科成果涌現。
如今,一系列瞄準“高端”的智庫和科研成果陸續出現:
一系列更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成果出爐。王戰今年參加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就國內外經濟形勢等問題向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提供咨詢意見,他對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言的“創新走廊”,如今已在松江G60高速沿線初見雛形;世界經濟所引進人才沈玉良則深耕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承接了“全球數字貿易規則新趨勢及我國應對策略分析”等多項商務部重大課題。一年來,社科院共承擔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研究課題8項,組織上報中間成果專報34期,通過中央有關機構等報送研究成果83份,等等。
一系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涌現。由原副院長熊月之領銜的30卷本新修《上海通史》眼下正在制作中,有望于今年年底完成初稿,此舉將為上海史學研究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社科院學者也體現出自己獨到的眼光,世界經濟所所長權衡等推出著作《勞動—資本關系變遷:中國經濟增長的邏輯分析》,經濟所原所長石良平、所長沈開艷等推出著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模式研究:中國國家發展導向型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探索》等。
一系列面向國際社會講述中國話語的項目不斷完善。留學生落戶上海由副院長、國際問題專家黃仁偉領銜,在韓國舉辦以“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為主題的“中國學論壇東亞分論壇”。在上海舉辦“上海全球智庫論壇”,在海外學者和不少西方頂級智庫面前,院智庫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王榮華聚焦“命運共同體”發出中國聲音。被譽為“經濟倫理學奧運會”的“國際企業、經濟學和倫理學學會第六屆世界大會”也第一次來到中國、來到上海,來自聯合國的重要官員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
于信匯表示,探索適合高端智庫建設的體制機制之路才剛剛起步,面向“高端”目標,未來還需要在進一步激活人才活力、理順體制機制方面繼續摸索。當確保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成為新型城鎮化規劃和落實的核心內容之一時,僅有“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農業人口轉移落戶數量掛鉤”的制度性安排已經不夠了。好在一切已經進入實際落實與推進階段。
國土資源部已經開始以此為重要標準,調整未來5年建設用地指標的安排與計劃——未來五年,國土資源部將安排總計1200萬畝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用于城鎮吸納農業人口轉移落戶,而按照原計劃標準測算,這一指標只有720萬畝。
~2020年,全國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約為3900萬畝,這意味著將有將近1/3的新增建設用地,被用于確保1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與此同時,一系列以此為目標的土地管理機制,也已在建立當中。
三分之一
“從國務院到部里面,對于實現1億農村轉移人口城鎮落戶的工作,是非常重視的,現在,圍繞這個目標的建設用地安排調整工作已經在進行當中。”11月9日,一位地方國土資源廳不愿具名的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1億農村轉移人口落戶城市,將在建設用地安排上,有“明顯的體現”。
10月,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下發《關于建設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城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將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掛鉤。
中國內地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以保護耕地為中心,建立起了一套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審批管理機制。以到2020年保有18億畝耕地為目標進行倒排,確定每年新增建設用地的總數,而后逐級分解地方。此過程中,國土資源系統須進行逐級審批。
因此,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被承擔發展職能的地方政府視為十分寶貴的稀缺資源。“所以,提出人地掛鉤,實際上是對地方政府一種很大的鼓勵。”前述地方國土資源廳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
,國土資源部對全國土地利用規劃》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規劃》已經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留學生戶口在這份調整后的《規劃》中,~2020年全國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約3900萬畝。這成為未來5年新增建設用地的“紅線”。
“盡管《規劃》調整的時候,人地掛鉤的政策還沒有出臺,但是已經充分考慮了這個因素,在《規劃》中,總計安排了約1200萬畝的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用于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幾乎占到了1/3,這足以說明力度很大。”前述地方國土資源廳內部人士稱。
標準調增
出于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的考慮,中國內地的土地管理制度在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上,有著較為嚴格和完整的標準體系。上海戶口而此次為了確保1億農村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目標能夠如期完成,在相關標準上也進行了調整,從而形成了1200萬畝的城鎮建設用地規模。
多位國土資源住房城鄉規劃系統內部人士向記者證實,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確定城鎮建設用地規模需要參照人口數量,并具體到“人均建設用地面積”標準。同時,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又按照城鎮居民和農村流動人口兩類不同屬性編制。
此次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如果按照原有的標準劃分,實際上須依據農村流動人口的標準編制。根據農村流動人口的建設用地安排標準,農村流動人口通常只按城鎮人均建設用地標準的60%安排用地。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測算,1億農村轉移人口大致需要安排720萬畝的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但是,此次進行《規劃》調整時,并未依據這個原有的標準安排建設用地,而是調增了這個科目的標準,從而多安排了建設用地。”前述地方國土資源廳內部人士表示。
記者掌握的情況表明,國土資源部針對農村轉移人口落戶城鎮,采用了進城落戶人口按人均100平方米安排新增城鎮建設用地的標準,而這一標準按照農村流動人口的標準,則只有約人均60平方米。
因此,相較于按原標準形成的720萬畝的新增建設用地供應規模,為落實1億農村轉移人口落戶城市的目標,國土資源部多安排了約500萬畝的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這不得不說對于地方政府是極大的鼓勵與刺激。
指標單列
“從部里面給我們傳達的精神看,這些用地指標都會是單列的。”前述地方國土資源廳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因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而形成的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安排,將實行單列計劃,以確保“專標專用”。
國土資源部下發給地方的相關文件提出,國家充分考慮各省上一年度進城落戶人口規模,合理分解計劃指標;省根據所轄各市縣上一年度進城落戶人口規模,專項安排計劃指標;縣在組織城鎮建設時,優先安排吸納進城落戶人口鎮的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