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欄目:留學生落戶上海咨詢 人氣:0 日期:2022-02-25
免費提供最新落戶政策及一對一落戶上海方案
留學生/應屆生/非婚子女 落戶上海咨詢
中國留學生占世界留學生總數的1/4,我國出國留學人員增速放緩
報告指出,2015年度,中國在海外留學學生有126萬人,約占世界國際留學生總數的25%。留學生落戶咨詢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戶口管理中,把以家庭立戶,即以“具有血緣婚姻或收養關系”立戶的稱為家庭戶。同年,中國來華留學生總數達39.76萬人,約占世界國際留學生總數的8%。中國成為出國留學生多的,出國留學生和來華留學生總數均超過美國的出國留學生和在美留學生總數,中國留學生的國際流動將影響全球國際態勢。
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同比增長13.9%。2000年—2015年間,中國留學人員數量以年均18.9%的增長率迅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至2015年,中國出國留學的人數累計已達404.21萬人。其中,126.43萬人處于學習研究階段,221.86萬人選擇學成回國,學成回國學生占已完成學業學生群體的79.87%。學成歸國留學生總人數的明顯增加,與出國留學人數的差距呈逐漸縮小趨勢。
對此,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秘書長、《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No.5》主編苗綠表示,良好的工作機會和國際化的薪酬待遇是吸引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因素。調查發現,對留學回國人員吸引力較大的措施主要包括提供有發展前景的工作機會、提供國際化的薪酬待遇,分別占比58.8%、47.7%。其次是放開出入境限制(30.5%)、支持重大科研項目(28.7%)、取消戶籍限制(28.3%)、解決回國養老問題(19.4%)。
留學低齡化現象更加明顯,掀起高中生出國留學的熱潮
據CCG與麥可思聯合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在高中階段選擇出國留學的人數比例明顯增加,掀起高中生出國留學的熱潮。例如,中國學生赴澳大利亞就讀高中及以下階段教育比例逐年增加。截至2015年4月,中國留學生占澳大利亞高中及以下階段注冊留學生數量的49.6%。
苗綠表示,這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特有的社會現象。一方面,中國中產持續壯大,具有經濟實力的家庭支持中小學生出國留學;另一方面,我國人才培養的方法、機制等尚未與國際接軌,在國內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留學低齡化更加明顯。
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熱情高,創業領域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
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國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40.91萬人,自1978年至2015年回國人員總數達221.86萬。上海落戶若報入上海市直系親屬處,須附戶主的戶口本、戶主的房屋產權證、戶主同意入戶承諾書;戶口若報入用人單位的附集體戶口本地址首頁。隨著留學回國人員數量的激增,他們的就業也開始面臨激烈的競爭。在被調查的留學回國人員中,有超過11.9%的人選擇了創業,按照性別進行分組后發現,13.2%的男性選擇創業,8.2%的女性選擇創業。選擇創業的比例遠高于國內大學生畢業創業比例(根據麥可思調研,近三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2015屆大學生創業比例為3.0%)。
苗綠表示,留學回國人員創業方面存在以下特征:,創業集中在一線城市,據調查,超過四成的人選擇在北京、上海創業。留學生戶口戶口若報入上海市或區人才服務中心集體戶的附同意接受函原件;戶口若報入由業務管理部門推薦的集體戶口的,用人單位報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外國專家局)的請示函中須注明;戶口若報入本人購買的產權房內的,附房屋產權證。第二,創業領域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生物工程/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海歸創業為活躍。第三,創業成本高、融資難問題依然突出。根據調查,創業中排名前三項的困難是經營運行成本高、融資困難、難以引進和留住適用人才,分別占26.9%、16.4%、15.5%。
既要加強對海外留學學生的服務,又要優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
針對留學低齡化現象,苗綠建議,政府可通過加強以下三方面工作提高出國留學人員適應能力。一是統籌整合外事部門力量,加強留學前基本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二是加快建設并整合出國留學數據庫,加強與留學生的聯絡。三是充分發揮中國海外留學生組織的紐帶和服務作用,通過駐地大加強與海外留學生組織的聯系,使之成為整合國內外資源、服務海外留學生的重要平臺。
在服務好在外留學生的同時,也要完善留學回國人員的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比如,加強留學回國人員求職技能培養,提升留學回國人員職場競爭力。加強新興產業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新興產業領域,創造有利于留學人員回國發展的良好創新環境。為適應低齡化留學趨勢,建議調整以學歷作為對留學回國人員評價的標準設置。報告還提出,要探索建立留學回國人才社會保險補交機制。對留學回國人才施行寬容開放的政策,容許他們補交社保,同時在可補交年限、可補交年份和補交基數上進行細致合理的設定,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